小古城考古揭秘

常识爱好者 生活常识 2024-01-24 1926

触摸“商代水门”最真实模样 “小古城遗址”考古有新惊喜 

离良渚不远处的三千年前越地中心到底藏着怎样的文明细节?

小古城遗址庙山发掘区的人工堆筑台体。

从市中心出发,沿着G235国道一路前行,穿过一片片田野和村落,驱车四十余公里后,我们来到藏在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内的“3000年前越地中心”。

“小古城遗址于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考古成果证实,这座晚商时期的浙北古城,建于距今3300年至3000年间,正是当时浙北地区重要的地域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小古城考古项目负责人罗汝鹏博士向我们介绍,“这里离良渚古城遗址直线距离仅约十公里。”

经过多年的发掘和考古,在去年年底开展的小古城遗址考古发现学术研讨会上官宣了一系列最新考古重要成果——发现并证实了院落型建筑群、水门、人工堆筑台体等商时期重要遗迹。

良渚文明以后,中国东南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发展到底是什么样子?

人们所熟悉的越国又是如何发展而来的?

那场研讨会上官宣的这些发现,如同一块块“记忆碎片”,拼凑起良渚文化衰落后直至吴越争霸兴起之前的这段两千余年的历史空白。

循着遗址,我们走进3000年前的小古城,试图揭开千年历史的神秘面纱。

小古城在哪?

在通往北城墙发掘区的小道上,两边栽着树木和竹子,大棚里还有村民种下的蔬果。“在三千余年前,我们脚下的小道极有可能是当时村落的护城河,而一旁高出地面半米多的不起眼的土埂,经证实,这便是北城墙。”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松阳博士告诉记者。

在小古城遗址,我们一遍遍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交相辉映。

城内人们以农耕、养殖为生,依靠水陆交通通行,城外水网密集,水网周边沼泽密布,一幅三千年前的江南水乡图,在我们面前徐徐铺开。

小古城考古揭秘

这座三千余年前的浙北古城,城墙在地面以上仍多有保存,城内面积约25万平方米,2015年启动的小古城遗址第一期考古,对南、北两条城墙进行了考古发掘,准确确定了城址的年代和建筑方式。

而在小古城外围存在多个小规模的遗址点,可能是城址外的生产区,也可能是平民的集聚区,与城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早在7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小古城遗址就有先民居住,其后崧泽、良渚、广富林文化的人群持续居住繁衍。而最主要的文化堆积形成于马桥文化和‘后马桥文化’时期,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代末期至商代。”罗汝鹏介绍,“从小古城遗址在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已过去四十余年,但在最近的考古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重要商代遗迹,让我们非常惊喜。”

这次考古发掘主要是在庙山发掘区、北城墙发掘区、湖西发掘区三个范围展开。而近期官宣的一系列重要遗迹也与之相对应,分别为庙山发掘区-庙山高台建筑、北城墙发掘区-水门遗迹、湖西发掘区-商代院落型建筑群。

每一项考古成果的提出,都为我们打开一扇古老世界的大门。跟随着研究所工作人员的脚步,我们接连走进这三个挖掘区,再次见证了我国深厚而悠久的文明底蕴,同时也对古人对于建筑方面的智慧以及强大的毅力感到惊叹。

  • 1
  • 2
  • 3
  • 下一页
  •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