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 | 战士与战士第二故乡

常识爱好者 教育培训 2024-03-13 11013

“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人都说咱岛儿小,远离大陆在前哨,风大浪又高……”每当《战士第二故乡》的歌声响起,很多人的思绪就会回到那片海岛和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位于舟山的东极诸岛,是解放军战士镇守祖国海上东大门的“第一哨”,也是歌曲《战士第二故乡》的“诞生地”。

《习近平浙江足迹》记载,2006年9月21日,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海上颠簸,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庙子湖岛,慰问不久前被南京军区授予“东海前哨模范营”荣誉称号的驻岛官兵。官兵们唱起了《战士第二故乡》,习近平同志听得认真,还跟着轻声哼唱。

尽管面积狭小、资源贫瘠,东极诸岛中的庙子湖岛却诞生了影响深远的“庙子湖精神”。这座小岛为何被称为战士第二故乡?战士与战士第二故乡究竟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

时间回到1958年,来自浙江仙居的张焕成应征入伍,成为舟山的一名守岛战士。上岛后,他眼前的景象除了零星几户渔民,只剩下“陡峭的悬崖,汹涌的海浪,高高的山峰,宽阔的海洋”。

当年的东极诸岛还有个“外号”——“风的故乡,雨的温床”。一年到头,岛上有120余天是阴雨浓雾天气,悬水小岛交通不便,停航更是“不觉新鲜”,有时甚至一停就是一周。

艰苦的生活环境让这位初来乍到、不到19岁的小战士有些迷茫。但既来之,则安之,他与老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撸起袖子就成为了小岛“开荒”队伍中的一员。

岛上一无所有,他们便垒石为哨、挖山坑为房;水源紧缺、无水做饭,他们便嚼“海水蒸馒头”充饥;配给不足、无菜可吃,他们便吃“野葱蘸酱油”下饭。岛上的土地大都被乱石割裂,无法形成整片可以耕种的沃土。战士们拔掉杂草,在乱石堆的夹缝中寻找“生机”,开垦出一块块“巴掌地”“鞋底田”。

岛上遮蔽少,台风来袭时常常被吹得“人仰马翻”。为了防止耕种的番薯、南瓜、土豆、青菜、萝卜等农作物“不翼而飞”,战士又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搬来20多万块石头,垒起了3000余米长的挡风墙。

这些看似平凡琐碎却实在的小事深深触动了张焕成,初来时的无措与不安转变成了对海岛的深情与热爱。于是他用三年时间,“磨”出了一首对海岛、对军营的赞歌——《献给第二故乡的歌》。

1963年春,作曲家沈亚威和词作家向彤偶然间在驻岛连部黑板报上看到了这首短诗。他们以此为蓝本,重新谱曲修改,创作了开头提到的歌曲——《战士第二故乡》。同年“八一”前夕,由歌唱家顾松民在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中首次演唱。

此后,这首军旅歌曲唱响大江南北,歌名中的“第二故乡”更成为部队驻地庙子湖岛的代名词。

浙江宣传 | 战士与战士第二故乡

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指出,庙子湖海防营官兵创造的以“祖国为重、海岛为家、艰苦为荣、奉献为本”为主要内容的“庙子湖精神”,不仅集中反映了当代军人忠诚、奉献的豪情壮志,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值得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

当年战士们在岛上艰苦奋斗的时光虽已过去,但“庙子湖精神”中凝结的精神力量却历久弥新。

心怀大格局。庙子湖岛很小,仅2.57平方公里,但战士们守护的土地却很广,是身后约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在哨所前的空地上,有用鹅卵石铺就的中国概略地图和“祖国在我心中”六个大字。在战士们心中,岛不仅是家,还是国,守岛就是守国。这样的家国情怀,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战士奔向海岛、扎根海岛。

不畏苦与险。只要出岛,战士们总会从陆地上“人肉背回”一包包泥土、一粒粒种子。在几十年守岛建岛过程中,他们见证一栋栋建筑从乱石滩上拔地而起、一片片葱郁自荒芜中向阳生长。这片土地上,洒下过披荆斩棘的汗水,见证过以苦为乐的豪情,“有咱战士在山上,管叫那荒岛变模样”并不是唱唱而已。

在远离大陆、四面环海的岛上,危重险情也如家常便饭。每当刮起台风,战士们总会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暴风雨中,爬上被大风吹得摇摇欲坠的“天梯”,冒着生命危险从半空中卸下安装在哨所顶部的雷达天线,保证军事设备不被狂风大雨摧毁。

薪火代代传。第一批上岛的战士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荒岛上,学着渔民的样子,如愚公移山般用一块块石头垒起了“初代”哨所。之后,一代又一代的战士又以“愚公后人”的姿态,打坑道、修马路、筑营房、建垄地……当初简陋的营地早已“旧貌焕新颜”,如今屹立在祖国东海岸的已是第五代哨所。

年复一年,有新兵入岛,也有老兵退伍。但由《战士第二故乡》唱响的“庙子湖精神”却如同一团永不熄灭的绚烂花火,在传唱中传承,也随同五湖四海的战士闪耀在祖国的各个角落。

“如果好的地方有人去,苦的地方没人来,那国门谁来守?海防线谁来守?”庙子湖岛上的战士曾用这句朴实的反问,发出使命至上的时代强音。如何让庙子湖精神的“乐章”在新时代弦歌不绝、熠熠生辉?

保持“饮其流者怀其源”的清醒。庙子湖岛上有一口“饮水思源井”,如今的新兵上岛后都会先用一盆井水洗脸,意为“洗净尘埃、洗净牵挂、洗净心灵”。正如一位守岛战士所说:“前人栽树,后人就应该把树养护得更加茂盛。”前行之路上,总会遇到迷茫的“漩涡”、危急的“险滩”,需要我们不忘初心、信仰如磐。只有记住来时路并不断从中汲取力量,才能走向更远的未来。

深耕“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情怀。着眼于“小”、积累于“细”、昭显于“微”的“庙子湖精神”落脚于“奉献为本”的为民情怀。半夜紧急救助岛上危难病人,第一时间奔赴火灾现场灭火救灾,停航封岛挤出食材救济群众……群众急难愁盼处,总有守岛战士的身影。

鱼水情深的庙子湖岛军民早已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家人,不少战士在转业时毅然放弃“出走”,选择留在海岛。无论是守护海岛安全,还是带领群众走向共同富裕,于战士们而言,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自己过上好日子更难得的幸福。

迸发“天工人巧日争新”的活力。如同电影《后会无期》带火了曾寂寂无名的东极一样,《战士第二故乡》也是成于偶然、情于必然,歌中所唱“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是过去的困扰,现在却成了东极美丽风景的最好代言。

如今,枕山面海的庙子湖岛,引来一批又一批乡创客,他们与在这里安家的退伍守岛战士一起,让各类文旅业态在小岛上迸发生机,也追逐着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每逢旅游旺季,小岛上可谓游人如织,俨然成了一座“网红岛”,海岛发展内生动力不断被激活。

旋律如水,润物无声;精神如潮,澎湃浩荡。当歌声再次响起,新一代的守岛人又将踏上这片岛屿,续写新时代的“庙子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