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之江大地续写文明新篇

常识爱好者 体育时尚 2024-03-10 9448

浩浩中华五千年,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浙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渊悠久、文气丰沛。

就像一条壮阔的河流,中华民族文明流淌至今,带来了新的时代使命——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对“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细化了一项项任务。

在浙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浙江探索“十大行动”全面启动实施,提出力争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文化强省,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走向世界的省域典范。

这是一个远大目标。代表委员各抒己见,大至文明的溯源与传承,小到一支文艺人才队伍的打造、一个村庄的文艺乡建,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将宏愿落至细处实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现代文明是一个时代的文明景观,也是全民族持久的精神形态和气质,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地过程中的浙江探索,我觉得艺术乡建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近几年,我在浙江多地乡村调研,发现有一些没有将“价值共创”作为基本出发点的艺术“伪乡建”。艺术家在乡村留下作品,打造几个同质化的打卡点,却没能为当地民众带来现实生活的改善和审美旨趣的提升,这样的效果是很难持久的。

古时候,“乡”的字意是一起依食而居的人们,在我的理解里,现代的“乡”则是共享一方水土的人们,而艺术的使命就是濡染、培育共享一方水土的新气象。

乡村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通过艺术美育激活、赋能乡村,最关键的是要“扎根”。由此深入了解不同乡村气质各异的乡土文化,把乡村精神外化为艺术作品。

比如,中国美术学院坚持“以乡土为学院”,在城、镇、乡、村设立百余个“乡土学院”工作站,每年约有万名师生奔赴各地。我们一直提倡这样长时间调研、扎根土壤的创作机制,希望建成一个扎根中国大地的实践网络。文艺工作者们不仅要赋予乡村原有文化样式更好的表达,更要触动村民内在的艺术热情,让艺术乡建成为一种文明共建。

全国政协委员、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我们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和创新思路。

去年,我参与下乡进文化礼堂演出200多场,走进田间地头,更能感知农业文化遗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浙江不算是农业大省,但称得上是农业文化遗产大省。截至目前,中国共有22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就有5项,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比如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等,这些散落在广袤乡野的珍宝,承载着祖先千锤百炼的智慧,但在社会上认知度并不高,保护的机制也有待健全。

通过调研,我发现全省还有200余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待申报、保护和利用。文明的“根与魂”正是蕴藏在滋养我们的这片土地里,我们要溯源而上,编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深化传统农业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区建设,同时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科普宣传,探索更多传统、古老的文化遗产更时尚的现代表达。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副院长兼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蔡浙飞:文明的传承延续、创新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对于我们戏曲艺术院团的传续与发展而言,艺术人才队伍的建设是第一要义。

“艺术之花”为“人”开,有向内的一层结构,就是修炼人才的“内功”。当年,我们秉持优中选优、百里挑一的“立团”准则,集全省人才之力筛选、聚集了“小百花”原生代表演艺术家和前辈们。如今,在几代人布局与耕耘之下,团队结构与梯队建设已颇具成效,我们借力前辈们的艺术造诣,借鉴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鼓励青年艺术人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由此最大程度激发队伍活力。

如何让越剧重新回到主流社会的聚光灯下,并站上世界舞台?我认为与时俱进是最优解法,这也需要艺术人才队伍不断更新和成长。在这背后是一个人才引育体系打造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持之以恒深挖传统,为艺术人才打造更多、更扎实、更优质的传统戏曲舞台创作与实践,为年轻演员提供更多的创作与演出机会,更多的传播、展示渠道。同时,也要有更广阔的格局和视野,做一个放眼世界的艺术院团,以更开放的姿态、革新的勇气,迎接新的艺术与思想碰撞,创作出紧跟时代的文艺精品。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麦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浙江探索“十大行动”提到,国际传播力提升行动重在讲故事、展形象,要推动浙江文化“走出去”。我想,文学作品是其中的重要载体。

今年两会,我特别关注文化、文学的出海。文学具有民间性,它是客观的、立体的,充满思想与情感,最容易为外国读者所接受;同时它也是“润物细无声”的,是世界了解中国一个重要的途径、友好的方式。

代表委员热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之江大地续写文明新篇

文明是在交流、互鉴中发展进步的,近年我一直在建议相关部门制定政策,鼓励“精神作品”出海。当下,虽然我们有大量的文学作品被翻译,在国外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和“中国制造”相比,文学“走出去”的进度还不够。

加速“出海”,最关键的是依靠好作品的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归根结底是要讲好中国人的故事,故事是中国的,但人是世界的。在我看来,文学艺术归根结底是关乎心灵的,心灵的成长、欢喜、困苦、忧愁,这一点上中西方是一家人,古今也是一家人。同时,还要注重创作的方式,在立足本土的同时,也要有世界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