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召开的“北京市深入推进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十年来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三地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较2013年降幅为六成左右;重污染天数均大幅削减。这些成效的取得,离不开科技的力量。记者近日探访了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智慧大脑”,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春节刚过,这里的专家又忙碌起来,他们正在研究分析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组成成分的新变化。
这几天,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的专家正在研究颗粒物在线组分测量设备的最新分析数据。专家发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中PM2.5的组成成分正在逐渐变化。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副所长 高健:这张图是石家庄市今年初PM2.5组分的时间序列图,蓝色的(代表)硝酸盐,它的指向是机动车和工业(污染)。红色的代表的是硫酸盐,是燃煤的贡献。对比2017年(同期),(目前)以燃煤为代表的这种排放已经占到了次要地位,差不多就是在10%左右了。这证明我们开展的针对二氧化硫排放的控制是非常有效的。
根据研究,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的来源中,燃煤的贡献率普遍在大幅下降,工业污染和交通污染逐渐成为未来大气污染治理攻坚的主要方向。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对污染物的源解析。2017年9月,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整合全国295家科研单位和2900多名科技工作者,成立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首要任务就是进行大气污染源解析。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 李海生:第一个是要量化。每个贡献的比例是多大,量化之后我们就知道了,抓住哪一个主要矛盾就能解决问题。
通过构建多学科、多部门融合的“1+X”科技攻关模式,攻关联合中心打破了长期以来科研资源分散的壁垒。经过几年的努力,突破了大气污染物测量的关键技术,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空天地综合立体观测网和数据共享平台,在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建设30多个PM2.5组分监测站点,实现在重污染过程中以小时为单位进行污染物溯源。
总台央视记者 王晨:我们通常所说的PM2.5其实是一系列细颗粒物的统称,他们来源非常复杂,直径不大于2.5微米。但是现在借助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科研人员可以准确快速地看到它们的真面目。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李文君:比如说我们在富铁的颗粒物中,如果找到球状的颗粒物比较多,(它们)大部分是来自于钢铁厂的高温熔融过程,我们就判断采样点受周围钢铁厂的影响比较大。另外,如果我们找到颗粒物,它的形貌不规则,主要含有钙镁元素的话,我们可以判断采样点受周围水泥厂的影响会比较大一些。
通过一系列科研攻关,研究人员发现民用散煤燃烧、火电、钢铁、建材、机动车等是京津冀地区主要的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治理的研究实现了“追根溯源”。
找到了大气污染的源头和构成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几年来通过集中优势资源科研攻关,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课题被逐一解决,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治理机制。
总台央视记者 王晨:我身后就是一家燃煤电厂的在线监控大屏。可以看到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浓度都已经降到了每标立方米10毫克以下。与我手中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相比较,燃煤电厂的排放已经远远低于燃气电厂的排放限值了。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 黄家玉:首先在燃煤机组现有(治污技术)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地扩容增效,比如说脱硫塔喷淋层由3层变为5层,脱硝催化剂由原来2层变为3层。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加大科研攻关,研发了一系列新技术,进一步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针对大气污染曾经较严重的京津冀地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提出了多个解决方案,包括开展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农村地区清洁取暖、钢铁建材行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和“车-油-路-企”一体化交通污染综合治理等。除了解决每个城市特有的污染问题,科技攻关还解决了高效控制大气污染区域传输的难题,避免了“一刀切”停产的简单做法。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的另一个难题是治理的碎片化。攻关联合中心创立了驻点跟踪研究机制,派出专家及科技人员,一市一策驻点帮扶,解决地方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中有想法没办法的难题,让各个城市在治理中能够互相协调、同频共振。
截至目前,攻关中心已经累计向地方政府提供各类咨询报告和对策建议2800多份。经过一系列科研攻关和治理帮扶,2016年到2023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44.2%,重污染天数减少了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