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完工!来看桂林首个海绵型绿地

常识爱好者 生活常识 2023-10-10 10205

  最近,不少市民驾车路过机场路都督山节点时发现,山脚下的绿地与之前有变化,其中立着几块写有“雨水花园”的牌子,机动车道边上的雨水口也正在施工改造。这些变化引起了许多人的好奇。

  据记者了解,此处为桂林建设海绵型绿地首个试点示范项目,雨水花园是绿地海绵化改造的其中一环,目前都督山节点绿地的海绵化改造已基本完工。

  那么,海绵型绿地啥模样?改造后的绿地与之前有哪些不同?

  桂林城市道路绿地首次引入雨水花园

  日前,记者来到机场路都督山节点绿地。这片绿地种有多种植被,放眼望去,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绿地中有几处小花园引人注意,这些花园比周边地势略低一些,形成一个下沉的区域,底部铺设有鹅卵石,还种植了狼尾草、水生美人蕉、翠芦莉等植物,花园中的花开得正艳。

  市园林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韦永兴介绍,这种花园叫做“雨水花园”,是不久前在绿地中新打造的,整片都督山节点绿地共建造了三个雨水花园,总面积约为720平方米。

  韦永兴告诉记者,“雨水花园”是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绿地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用于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城市生态绿地用水等,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水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雨水花园”这一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在国外兴起,经过数年的追踪监测,结果显示雨水花园平均减少了75%—80%地面雨水径流量。

  “因为这片绿地高于马路,之前没有太多蓄水功能,下雨时雨水就很容易流到路面导致道路积水,改造时林园部门因地制宜引入了‘雨水花园’的理念,这也是桂林首次在城市道路绿地建造雨水花园。”韦永兴说,此处的雨水花园设置在整片生态绿地中地势较低的区域,主要是为了对周边绿化植被产生的径流进行渗透、调节、净化。降雨时,雨水可流入地势偏低的雨水花园中,花园内种植了耐水淹又耐旱的本土植物,例如水生美人蕉、再力花、肾蕨、翠芦莉、青叶芦苇等,这些植物既能在水中生长,也能帮助净水。同时,池底还铺撒小粒的灰白色卵石覆盖表面。“相比起草地,鹅卵石的渗水能力更强,下雨时能帮助雨水更好地渗入土壤,减少雨水的流失。”

  据了解,雨水花园设计的最大水深为0.15米,并且设置了多个引水排气装置,既增强了雨水蓄存下渗的功能,又贯通了土壤与大气的水热气交换通道,起到改善土壤海绵体和激发植物活力、促强促壮的作用。

基本完工!来看桂林首个海绵型绿地

  雨水花园不仅具有实用性,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观赏性。韦永兴介绍,打造雨水花园时,林园部门将“花境”的概念引入其中,使之具有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与美观性。“雨水充足时,这几处雨水花园可以形成浅水体景观,天气干旱时,又可以形成类似‘枯山水’的园林景观。”

  全市首个海绵型绿地改造基本完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雨水花园其实是都督山节点绿地海绵化改造的其中一环,而此处也是桂林建设海绵型绿地首个试点示范项目。该项目于6月27日开工,汇水面积约67000平方米。除了打造雨水花园之外,林园部门还对植草沟、雨水口、雨水湿塘以及回用浇洒系统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造,目前整个绿地的海绵化改造已基本完成。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雨水花园边上以及都督山山脚下都有一条铺满碎石的“小路”,两侧种有一些植物。据督都山节点绿化管护单位桂林市绿化工程处高级工程师谢安德介绍,这些“小路”叫做转输型植草沟,是一种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并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

  “植草沟可用于衔接绿地中其他各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谢安德说,植草沟底部用碎石等铺设,在水流速度较快的情况下,能够减缓水流侵蚀。沟内种植的植被主要有吉祥草、翠芦莉、肾蕨、海芋、罗裙带,可以起到滞留、净化雨水的作用。他告诉记者,目前绿地中总共建造了500米植草沟,植草沟将雨水花园与雨水湿塘相连通,超过雨水花园蓄渗能力的雨水径流,可以通过转输型植草沟溢流进入雨水湿塘。环绕都督山山体铺设的植草沟还可截流山体雨水,并导流进雨水湿塘,能有效减少山体雨水冲刷进机场路,减少内涝发生。

  在这片绿地中,有两个总面积为3公顷的雨水湿塘,这两处湿塘对于雨水的储存、调节、净化和回用,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记者看到,湿塘边缘处已经新种植了荷花、睡莲、水生美人蕉、再力花等水生植物,除了能够起到保水、固水的作用,这些植被还能净化水体。

  记者发现,这片绿地还打造了数十个“海绵式树池”,树木四周的土壤略低于地面。“以往栽种树木时,树木四周的土要么和地面齐平,要么会做一个高于地面的水围贮水,但现在我们让树周围的土地下沉10至20公分,以便最大化收集、储蓄利用雨水,今后城市的树木种植也会参照这种形式。”韦永兴说。

  此外,在本次绿地海绵化改造的过程中,林园部门也对机场路(老城区往临桂区方向)一侧的九个雨水口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环保式溢流雨水口不仅有助于扩大收水面积,内部还增加了截污框,可进行截流过滤。谢安德介绍,雨水进入雨水口后,经引流管可排入绿地的雨水湿塘中;当降雨量超过雨水湿塘蓄渗能力时,雨水通过溢流堰口,由雨水连接管排入市政雨水管中。

  海绵化改造有利于打造节约型绿地

  桂林是自治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也是“十四五”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都督山节点绿地的海绵化改造就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六字方针”,更好地实现了雨水的收集与利用。

  “以前我市在建设园林绿地时,注重景观效果,对‘海绵’理念的理解和运用不足,其实绿地本身就是一块很好的‘海绵体’,应当加强绿地的海绵化建设,使绿地更好地发挥出它的功能。”市林业和园林局规划建设科科长李腾钊介绍,改造前,都督山节点绿地原有地形为“龟背式(即中间高两边低),都督山山体及周边冲刷严重,滞水能力不强;山体高度达40多米,不降雨时植被难以浇洒,导致枯萎严重;两个湿塘的蓄水、净水功能也未能充分利用;道路排水不畅,暴雨季节有积水及严重溅水现象,道路上行车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改造后,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记者了解到,尽管湿塘在改造前已经存在,但如今它们被赋予了更多功能。据介绍,植草沟引流的山体雨水、绿地雨水以及机场路改造雨水口收集的车行道雨水,进入雨水湿塘中进行储存、调节、净化和回用,能降低暴雨季节市政雨水管网负荷。同时,雨水湿塘与附近的西干渠连通,西干渠涨水时,湿塘也具有一定的防洪排涝作用。此外,储存的雨水通过回用浇洒系统,还可用于山体和生态绿地的植被浇洒。

  记者看到,尽管桂林近期降雨较少,但都督山上的植被依然郁郁葱葱,这完全得益于绿地的回用浇洒系统。市绿化工程处副主任廖东翔介绍,之前这些植被基本“靠天吃饭”,如果长时间不下雨,很多植物都会干枯,但进行海绵化改造后,就可以把雨水湿塘在雨季积蓄的雨水用起来。“通过湿塘沉淀和其中水生植物净化后,这些雨水能用于都督山山体植被的浇洒,让绿地的景观更美。”他表示,倘若使用自来水浇灌,水费将近3.6元/立方米,而雨水的回用不仅节约了水资源,也大大降低了绿地的维护成本,因此海绵化改造也有利于打造节约型绿地。

  总结经验后将逐步推广

  如今,从都督山山顶俯瞰整片绿地,映入眼帘的是赏心悦目的美景,绿地中也经常能看见各种鸟类的身影。改造后的都督山节点绿地提升了区域蓄水、渗水和涵养水的能力,可减缓地面径流雨水进入市政雨水管道时间,减缓下游雨水管道的排水防涝压力,同时也能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提升周边自然水体的水环境品质,形成了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经测算,本项目海绵设施总调蓄雨量可达4688.4立方米,改造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达94%,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可达71%。

  “海绵型绿地在改善城市景观和生态等方面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今后我们也将从这个试点中总结经验,并逐步在其他城市绿地、公园绿地以及居住区、单位庭院的绿地中推广这种形式,通过新理念、新手法优化绿地结构,使之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李腾钊说。

  来源|桂林晚报(记者唐霁云 通讯员李腾钊)